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設計理念以“人-科技-自然”為主題,其逐層穿插的階梯狀造型,給人以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向上力量,被譽為“智慧盒子”。
該項目由上海建工一建集團有限公司承建,我公司為其提供混凝土結構自防水解決方案,并參與施工。
合肥科技館新館選址在高新區王咀湖東北部,石蓮路和彩虹路交口,總建筑面積65000平米。
新館將結合自身“科技館與自然博物館融合”的特點,按照“自然·人類·科技·文明”的展陳綱領,圍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科技與社會、自然與環境等領域,設計布局多個主題展區。
在展覽設計方面,新館還將結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所匯聚的先進科學項目和科技資源,以及合肥的地理、人文、環境等特色,用科技館獨特的展示手段與方法加以展示。
超長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更易開裂。本工程地下室屬于超長結構,超長結構影響混凝土開裂的因素復雜,混凝土收縮、溫度應力等因素的影響更加顯著。
施工養護難度高。平均環境溫度為26~35℃,混凝土入模溫度高,水化熱升溫快,內部溫度高,易出現溫度收縮裂縫。
地下室外墻結構單向長度長,收縮大且養護困難,后期易產生溫降及干燥收縮裂縫。
針對工程整體抗裂防滲難點,提高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該使用我公司配合「聚丙烯纖維」,配制補償收縮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收縮產生的裂縫,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抗滲性能。
這種纖維與其他纖維相比有獨特的品質,它具有抗紫外線、抗老化、抗堿性強、彈性模量大、抗拉強度高、化學穩定性好等特征,無毒、比重小、質地輕因而覆蓋面積大。它不溶于水,不吸水, 干濕狀態下均有較高的度。
由于它與水泥、砂石、鋼筋的磨擦系數較大,又因為它的橫斷面星近似"Y" 形,界面大可以在和水泥混凝土拌合過程中表現出很好的分散性,井與水泥基材料有良好的粘合性,能可有效防止并抑制由混凝土/砂漿塑性收縮、干燥收縮、溫度變化等因素引起的微裂縫顯著提高砂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及抗滲、抗沖擊、抗震及抗火害的能力,延長工程的使用壽命,提高砂漿/混凝土的耐久性。
合肥科技館新館項目,由我公司營銷事業部一部總業務經理王恒負責,在項目施工前期,王經理根據甲方的不同需求,工程項目的特點,施工現場的條件,反復推敲,設計出一套適合該項目的防水方案。
在項目施工過程中,王經理帶領團隊全程跟蹤積極配合業主對施工現場進行檢查,確認是否具備澆筑條件,并進行不定時的現場巡檢,及時糾正巡檢中發現的問題,保證項目按規范要求施工,嚴格把控施工過程及施工后效果。
同時我公司售后服務部全力調配工人,開啟早、中、晚三班制工作安排,以確保工人嚴格按照配合比進行投料,及長時間施工工作對工人作業安全的保障,力求提升服務質量、服務品質。
在項目施工后,提出專業的混凝土養護意見,在穿墻管、螺栓孔、細部節點等薄弱環節加強防水措施,并根據施工季節、混凝土狀態和結構部位,為施工單位提供科學合理的拆模時間及養護方式。
建成后的合肥科技館新館將成為一個集展覽、教育、休閑于一身的多功能復合文化場所。除了“標配”的內部展覽,新館還將充分利用周邊環境以及新館建筑內的公共空間設計開展多樣化的科普展示及教育活動,為公眾提供更為舒適的公共環境。
合肥科技館新館所帶來的不僅是對科技創新事業的積極影響與促進,更承載著我們在新時代對“人-科技-自然”的共生愿景。合肥科技館新館既是景觀體系中的一員,也是城市的標志性景點。
點個 在看 你最好看